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农村特色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不仅促进特色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粮食供给、增强农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农村特产产业的扶持,各类特色农产品产值持续增长,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当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同质化竞争明显、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科技、人才、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存在缺陷。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资源不同。发展特色产业,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放大“特色”优势,提高“产品”效率。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规定,乡村产业发展的原则之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需要发展养殖业这一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不能只靠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特色小品种和种植繁育,加强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标准化农村生产工厂、作坊,发展特色食品、工业品、手工艺等地方产业。此外,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是增强科技能力、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推动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寻求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效益,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这是应该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协作,着力培育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着力攻克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质量追溯等重大技术障碍,努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由“卖原料”向“卖原料”转变。 “卖产品”和“卖技术”。要加快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农场和数字化车间,拓展“互联网+”打通农产品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通道,实现产销精准耦合。要加强科技人力资源支持和保障。培育乡村产业振兴领军人物,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本土技术专家,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实施“头鹅”工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关键是创新农民增收致富制度。要创新农户与市场利益对接制度,推广“有实力的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采购+分红”等模式,通过分红担保、股份合作、专业承包等多种形式,让农户稳定分享产业链附加值。它返回。创新产权与金融联动机制,防范风险。在此前提下,研究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范围,对接金融机构发展专项产业贷款,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为新企业提供启动发展资金。创新品牌培育和保护机制,建立“区域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利润回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解决品牌“散、弱、乱”问题,真正将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效益。只有打破要素壁垒,激发创新活力,完善长效机制,才能打造真正富民的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关键是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和完善基础研发要健全农村经营体制,不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中等规模农业经营,推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强农、惠农,完善富农支撑体系,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城乡流通畅通,完善农业管理体制、引进人才、集约利用土地等机制,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土地、资金等双向流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保持历史耐心,坚守目标、落实到位,不做“东方的锤子、西方的锤子”。这不仅考验你的决心“成功不在于你”,还需要“一次完成一项任务”的集体努力。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选择正确的行业发展道路,有规划、有引导、有重点、持续努力。既要反对不分析市场、不顾当地实际的盲目鲁莽,又要刻意追随潮流、急功近利,不断进步、长远发展。特色产业振兴是区域综合振兴的首要问题,也是推动区域综合振兴的门户。随着区域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将拥有更大发展可能性,为宜居、产业、美丽地区新面貌增添色彩。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侯锡宝周静)
(编辑:王泽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