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题材、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微短片产业正在走向“精品创作”
2025 年 11 月 5 日 07:27 来源:Diario de Valores
记者李辉月 近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10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重点戏剧微短片立项项目申报及备案信息》(以下简称《公告》)。 10月份国家规划申报公布的重大戏剧微短片253部、8564集。据《证券日报》记者查阅,此次公告与此前公告相比,主要有两点变化。首先从题材多样性来看,题材数量从9月的13个增加到15个。 其次,在知识产权改编方面,出现了改编中国经典和传统故事的微剧短剧。专业团队报名的城市主题比例有所下降。 “随着题材多元化,微短剧从‘娱乐作品’转变为‘文化载体’。传统名著等知识产权的加入,为微短剧提供了天然的价值核心,避免了原创知识产权的市场试错成本,也提升了内容的深度。”数据眼研究院研究总监刘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据《全球微短片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片市场规模将突破50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市场d 直接或间接为64.7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产业政策不断强化行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微短剧+”计划通过“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赏非遗”等项目,推动短剧与文化旅游、法制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深度融合。在政治引导下,微短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题材和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据《通知》显示,10月份录制的微剧最重要的是《城市》,涵盖传奇、科幻、乡村、正义等共15个题材。在9月13日主题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国家安全主题”和“国际传播主题”。其中,10月份涨幅最高城市题材影片数量最多:84部,占33.2%。这一数字低于9月份36.2%的份额。科幻题材、乡村题材等占比明显上升。刘尊认为,微短剧主旋律的各种变化,基本上是政治规范和市场演变形成的良性共振。微短剧早已覆盖了“短快”和“刺激”两大主要标签,可见以逆袭、翻盘、大佬为主的现代题材已司空见惯。据外部统计平台“剧恰恰”数据显示,其在2025年1月至10月月度热度排行榜中位列第一,10部剧中有7部为城市题材。 “老板逆袭式的爽剧导致观众疲劳。同时,随着长剧从业者和专业制作团队的进入,行业被迫从‘制作q’转向‘制作q’。”“微剧是一个高度依赖知识产权的创作领域。”刘存表示,“微剧是一个高度依赖知识产权的创作领域。”国内某大型微短剧制作公司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行业内约95%的剧都是基于网络的。小说。他表示,短剧的生命周期已经变得很短,产业界面临着如何延长生命周期的问题。于是,业内企业开始尝试开发系列剧来提炼热门故事,微剧也是首当其冲。第一季、第二季甚至第三季发生的优质微剧故事,不再是刻意的励志,而是真实。真诚和美丽。例如,上市公司中文在线出品的历史题材微剧《裴一平》,聚焦家庭和民族情感,今年10月开始拍摄第二季《裴一平2》。截至11月4日,该剧在红果短剧平台的预订量已达302万,由微短剧行业领先制作公司出品,主打故事亲人。方言剧《家和家》定于2026年春节期间首播。此外,《公告》表示,10月份录制的主要微剧短片包括根据中国鬼怪小说《华夏工作室奇葩说》和经典故事片《慈公》改编的故事,即《华夏工作室奇葩说》和《自贡假龙》等微短剧以网络热门IP为主。传统故事蕴藏着集体文化记忆,与自己的受众群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济公》中“济世为民”的理念和《聊斋》中的人性思维,为短剧提供了天然的价值核心。随着趋势的变化,微短剧有可能打破“严肃文学”的传播障碍,“严肃文学”的特点是“短篇、一集”、节奏快。
(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