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崔浩 清晨,拖拉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东省聊城市高昌县玉秋湖街道马庄村田野的宁静。鼎盛家庭农场的李金阳站在地上指挥农机的操作。由于连续下雨,土壤含有大量水分,因此在晴天翻耕土壤以驱散水分非常重要。 “现在是农季的关键阶段,拖拉机一天要犁200亩地。”李敬艳说着,弯下腰捡起一些新挖的泥土,压碎、揉捏,让它轻轻地落到地上。 “三四天后,小麦就播种了。”他平静地说,就像一位“专家”。谁能想到五年前的他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广告从来没有来过地球吗? 1994年出生的李金阳高中毕业后就在城里打拼。他开挖掘机,干销售,在县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2020年,他在济南市一家无人机培训公司担任销售代表,每天接触无人机,他突然想到:“这项技术能不能用在自己的土地上?”与父亲李宝祥商量后,他投资4万多元购买了一架植检无人机。第一次试飞时,喷雾雾气细腻、均匀。我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天的工作。李金阳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学农业的力量,了解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后来,他辞去了济南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在高唐,他与妻子签订了500亩土地的合同,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当父子俩开始修炼时他们在土地上进行了仔细的计算。如果你想做一个成功的大规模种植园,单纯租一台机器是不现实的。您将需要提供自己的农业机械和设备。一套单位可使用10年以上,比租赁更经济。从2020年开始,李金阳每年将拿出纯收入的30%用于升级农机。 “近年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非常有效。”李金阳指着仓库里的烘干机说道。政府为新机器提供了5万元的补贴。由于今年雨水较多,收割后的粮食可以晒干储存,不用担心能不能晒、能不能卖。 “我希望价格上涨,”他说。你的农场现在配备了拖拉机、施肥机、联合收割机、叉车和其他农业设备和机械。农场从种植到收获已实现全机械化存储、远程监控、智能大脑等新技术成为标配。在自身成长的同时,李金阳还积极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马庄村周边农民提供农业指导和农机服务。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农民每亩地可降低成本100元,每季亩增产200斤。 “让农民种植,帮助农民劳动,帮助农民赚钱,让更多的人种好土地”成了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跟随它学习新技术、使用新设备,享受现代农业带来的好处。 “自己做不是问题,你要引导村民,让他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他说。今年,李金阳的农场扩大到了1500亩。它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变得更加安全。 “通过技术、政策和“动力,我们在这里一定会成长得很好。”李金阳笑着说道。